娘日归泥

娘日归泥

娘日归泥为章太炎提出之汉语音韵学理论,即中古汉语中的娘母、日母在上古汉语中归于泥母。该理论补足了钱大昕未竟之理论。

古纽研究结论

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古无正齿

娘日归泥

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照二归精

照三归知

古无邪纽

内容

古汉语语音中,中古音是承上古音,开启下近古现代音的。中古音可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隋唐之际”的中古前期与“唐末宋初”的中古后期。古汉语语音之研究,以“隋唐之际”的中古音为主干。钱大昕已提出古无轻唇音这原理,而他亦提出古无舌上音。“知彻澄娘”等舌上音在中古前期(隋唐)已出现,“知彻澄娘”等舌音于隋唐时可能仍念作“端透定泥”等舌头音,而到后来才变作舌上音,无损中古前期知彻澄娘等舌上音的规律。另外,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指出“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提出古无正齿音。但对于娘日归泥,钱大昕“古无舌上音”中,已指出中古前期始出现的“知彻澄”上古为“端透定”,但却没有提及“娘”与“泥”的关系,因此只提出“知彻澄”上古为“端透定”的见解。章太炎则能找出证据,证明“娘”古亦当为“泥”。如文献中,章太炎于《国故论衡‧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

示例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中,“女,通汝。”﹝《辞源》﹞女字为娘母,而汝字为日母,是同声母,娘日均为泥母。如《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中的乃,‘乃’﹝泥﹞是‘而’﹝日﹞的古读。

“入”、“内”、“纳”、“讷”、“呐”、“妠、“枘”、“汭”等八个单音节词,它们今音声母并不相同,但它们具同源分化关系。“入”、“枘”、“汭”为日母;、“内”、“纳”、“讷”、“妠”为泥母;“呐”、“妠”为娘母,属于同一声母。按章太炎娘日归泥的理论,便清晰解构。

参考文献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五十‧答问第十二》

钱大昕《大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诗经‧魏风‧硕鼠》、《庖丁解牛》

查论编汉语音韵学

注音

直音法

反切

音节结构声母

五音

清浊音

零声母

韵母介音

等呼

开合

四呼

韵腹、韵尾

舒声韵(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空韵

声调

四声

平仄

调值

五度标记法

四角标圈法

变调

四声别义

高阳入

低阴入

其他

汉语拼音音节列表

汉语儿化韵表

古代汉语上古音音系

先秦

汉代

相关条目

古四声

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古无正齿

古无邪纽

娘日归泥

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照二归精

照三归知

叶音

浊辅音韵尾

中古音音系

魏晋

隋唐

五代

宋代

相关条目

中古声母

三十六字母

切韵音

等韵学

韵书

韵图

门法

小韵

系联法

平水韵

重纽

异文

对音

洛阳音

梵汉对音

中古汉语拼音

近古音音系

元代

明初

明清

现代

相关条目

尖团音

平翘音

儿化音

子变韵

平分阴阳

浊上变去

见开二的演变

汉语族祖语

原始汉藏语

原始汉语

现代分支

官话(标准音系)

晋语

吴语

湘语

客家话

粤语(标准音系)

闽语

赣语

方言

音韵

词汇(古百越词

古吴语词

古楚语词)

历史(上古

中古

中世

近世

近代)

相关条目

南朝通语说

客赣方言

粤赣方言

吴闽方言

学者

钱大昕

高本汉

赵元任

罗常培

王力

李方桂

董同龢

郑张尚芳

丁邦新

潘悟云

陈新雄

竺家宁

斯塔罗斯京

白一平

沙加尔

蒲立本

其他

从中古汉语到官话的语音演变

从中古汉语到吴语的语音演变

相关文章